《湖南省“十四五”生態環境保護規劃》重點工程
所屬類別
項目名稱
主要建設內容和規模
開工年份
竣工年份
牽頭單位
一、“碧水”工程
洞庭湖總磷控制與削減行動
實施洞庭湖總磷控制與削減行動,加強工業、農業、生活污染治理,持續降低環湖區域及入湖流域總磷污染物排放總量。加強河湖連通,保障湖區生態水量,提升水環境容量。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、湖濱河濱生態緩沖帶建設等工作力度,切實提升環境自凈能力。
2021
2025
省生態環境廳
長江干支流治污治岸治漁
(1)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。(2)長江經濟帶城鎮污水垃圾處理、化工污染治理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、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礦庫污染治理“4+1”工程。(3)沿江黑臭水體治理、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、重點流域系統治理工程。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,實施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工程。(4)長江干支流岸線整治,實施非法碼頭整治和岸線生態恢復;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整治工程。(5)落實長江“十年禁漁”要求,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工程。(6)重點小流域治理與水生態修復,礦山生態恢復工程。
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直相關部門、各相關市州人民政府
重點領域治污工程
(1)工業水污染深度治理,省級及以上園區環境綜合整治。
(2)污水管網新建及改造項目。
省住房城鄉建設廳
(3)縣市區黑臭水體治理。
集中式飲用水源及良好水體保護工程
(1)千噸萬人、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及整治工程。(2)東江湖、水府廟等水質良好湖庫保護工程。(3)美麗河湖創建工程。
2023
二、“藍天”工程
長株潭及其大氣傳輸通道城市大氣聯防共治工程
在長株潭及其大氣傳輸通道城市實施燃煤鍋爐淘汰退出,實施重點行業綠色轉型升級與綜合整治、清潔能源替代、集中供熱、煤炭清潔利用等,開展城市建筑施工揚塵控制、道路保潔、空氣質量預警預報等工程。
全省PM2.5及臭氧污染協同治理工程
(1)工業VOCs綜合治理工程。
(2)工業NOx深度治理工程。
(3)柴油機排放控制工程。
(4)面源污染系統治理工程(揚塵污染治理、秸稈綜合利用、餐飲油煙綜合整治、惡臭治理)。
省生態環境廳、省交通運輸廳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農業農村廳
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
有序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,到2023年底前,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衡陽華菱鋼管有限公司、湖南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、冷水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等3家鋼鐵企業完成80%以上超低排放改造任務;到2025年底前,鋼鐵企業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。
2019
三、“凈土”工程
調查評估與修復工程
(1)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全覆蓋調查。(2)重點區域污染地塊風險管控或修復。(3)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工程。(4)含重金屬無主礦山礦涌水治理。(5)地下水監管能力建設及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、管控與修復示范。
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試點工程
以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作為試點區域。精準劃分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,對優先保護類、安全利用類、嚴格管控類耕地實施分類分區管理。開展受重金屬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,針對當前主要污染源開展阻控技術示范驗證,編制源頭管控技術指南,篩選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技術,建立示范基地。
省農業農村廳、省生態環境廳
四、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工程
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進項目
根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以及國家考核要求,全省完成32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。
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控
以洞庭湖區為重點,兼顧城郊區、丘陵山區,開展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,重點建設區域農業農村規模水產養殖尾水治理、畜禽糞污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工程,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污染防控模式。
省農業農村廳
農村黑臭水體示范工程
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全省農村黑臭水體進行全面排查,形成黑臭水體治理清單,開展黑臭水體整治試點工作。
五、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
涉鉈、銻等企業及排污口排查工程
對全省涉鉈、銻等企業及排污口開展排查調查。
礦山修復及礦涌水綜合治理工程
對全省關閉退出的煤礦和非煤礦山涌水進行風險管控和污染治理。
省生態環境廳、省自然資源廳
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攻關工程
(1)水口山含鈹廢渣無害化處理項目。(2)錳渣大宗資源化利用處理項目。(3)歷史遺留鉻渣、砷渣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工程。
2024
六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
生態安全屏障保護修復工程
開展武陵—雪峰山地、南嶺山地、幕阜—羅霄山地生態保護與修復,長江岸線湖南段生態保護修復。
省自然資源廳
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修復工程
以打造具有國際品質的都市綠心為目標,弘揚生態文化,系統提升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區內生物多樣性保護、水源涵養、土壤保持、水源保護、調節氣候等生態服務功能。
長沙、株洲、湘潭三市人民政府
生態脆弱區治理
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、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。
省林業局、省水利廳
林地建設
天然林(公益林)保護修復工程、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。
省林業局
綠色礦山建設
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,重點解決歷史遺留露天礦山生態破壞問題,加強礦山開采邊坡綜合整治,進行地形重塑、生態植被重建,恢復礦區生態環境,實行綠色礦山建設。
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
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綜合調查,建立全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野外監測體系,推進候鳥、大型貓科動物保護工程。
省生態環境廳、省林業局
生態質量狀況監測評估
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區遙感監測評估,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。全省及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質量監測評價。
2022
七、風險防范工程
固廢處理利用技術攻關工程
(1)垃圾焚燒飛灰水洗脫氯預處理項目,單個處理規模為3萬噸/年。(2)鋼鐵企業窯爐協同處置固體廢物工程。(3)城市礦產無污染循環利用項目,家電拆解年處理能力新增1千萬臺套。
應急基礎保障工程
(1)區域級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工程。(2)應急裝備、車輛填平補齊工程。
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廢舊放射源清源和庫房提質改造工程
(1)開展放射性廢源清源轉運,清理枚數預計2100枚放射源。(2)對湖南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一、二號庫坑底及庫房按新要求進行提質改造。
資源循環利用項目
(1)園區循環化改造。(2)國家級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。
省發展改革委
生活垃圾處理項目
(1)縣以上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項目。(2)生活垃圾分類前端項目。(3)縣以上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。
八、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
湖南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提升建設項目
(1)湖南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提升建設項目(2020—2022年)。包括湖南省生態環境監測業務能力提升及基礎保障建設。相關儀器設備2077臺套,信息平臺搭建26處,站房建設618處,監測業務用車更新35臺,監測業務用房共計新建22600m2,改建監測業務用房8處。(2)湖南省縣級監測能力建設工程。
生態天眼工程
(1)開展湖南自然生態大數據采集體系建設,建立陸地生態系統監測網絡,以北斗、無人機、激光雷達、紅外監測、智慧應急物聯網、地面監測站等一系列自然生態大數據體系為主體,建成“天空地”一體化的立體感知物聯網。(2)構建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,實時掌握全省自然保護地、生態保護紅線內人類活動干擾情況,定期對生態環境狀況、生態系統結構、生態功能、生態敏感性、資源環境承載力及生態保護和恢復效果進行評估考核。
2030
執法標準化建設工程
按照《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指導標準(2020年版)》要求配備執法車輛、個人移動執法設備、現場執法輔助設備、通訊和辦公設備、信息化設備等5大類標準化配置。
人才隊伍能力提升工程
定期開展各級黨政領導生態文明思想教育,生態環境系統市局、市分局領導治理能力培訓和技能提高教育干部輪訓。
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工程
建設全省共建共享、互聯互通的生態環境保護“大支撐平臺”“大數據中心”“大應用系統”,實現全省信息化能力建設“一盤棋、一體化”。
生態環境科技支撐工程
實施生態環境重大科研專項,推進技術、科研建設。
省科技廳、省生態環境廳